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学史力行 司法为民——合肥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纪实
作者:周如洋  发布时间:2021-09-30 09:27:01 打印 字号: | |

安徽法院网讯  今年以来,合肥法院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的初心使命、为民宗旨、群众观念落实于具体行动中,立足审判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你来办,拓展我来办416日,合肥中院新闻发布厅内,一场关于进一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案》,内容涵盖开展法律六进”“法官进网格 找法在身边、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活动等12项具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在党史教育中,合肥法院以转变司法作风、提升司法公信力为教学大纲,在司法实践中打造民生工程,奋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展现司法担当。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法官要继续弘扬为民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真心、真情、真意司法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新要求。合肥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晓东在党史教育宣讲大会上强调。

近年来,全市法院以转变作风为起点,设身处地推进角色转换,把群众的事变成法院的事,主动担责办难事,破解群众办事难,让人民群众在枝叶关情的点滴小事中感受司法温暖。庐阳法院、肥西法院增设老年人绿色通道,为老年群体提供诉讼服务便利。巢湖法院、长丰法院出台执行法官接待日制度。肥东法院联合县公安局开展警民联调现场司法确认工作,法官与辖区派出所主动对接,推动基层矛盾就地化解。

围绕街道办,确保公道办正值盛夏,包河区芜湖路街道某小区水管突然爆裂,小区多部电梯损毁停运,物业公司未及时维修,给小区居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包河法院在街道调解初期提前介入,将保障居民正常出行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开展调解,最终物业公司同意先行垫付3万元用于电梯维修,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推进无案村(社区)创建工作。合肥法院在全市乡镇街道、社区设立了65个法官工作室,有效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全市594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下沉1787个行政村,群众见法官率显著提升。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已开展巡回审判400余次,开展诉前调解、指导人民调解近3万次。设置“24小时自助法院,将传统窗口服务向自助服务延伸,满足人民群众八小时以外司法需求。依靠网格法官专业力量,培养、孵化社区调解员,第一时间由社区调解员进行一般性矛盾化解。周末议事厅”“法官团说事”“法润乡村”“益企下午茶”“惠解忧工作室等新颖管用的调解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如今,家门口法庭”“楼道口咨询”“领导干部接访已经成为常态,群众交口称赞:问题不下楼,矛盾不升级,人民法院的现场办公真心抵得上县长办公

围绕马上办,擦亮码上办今年8月,合肥德恒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段某来到肥西法院递交起诉材料,经审核案件管辖地在省外。为减少公司的诉讼成本,肥西法院工作人员通过中国移动微法院系统在手机上为该公司申请跨域立案,远在几百公里外的被告所在地法院实时审核通过后,当场立案。

这个案件只是近年来合肥法院马上办码上办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推动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网上立案、在线审判、远程送达、线上调解……一场影响深远的法庭科技革命正在融入百姓寻常生活。查案件进程、了解诉讼环节、递交诉讼材料、开庭谈话,这些曾经不见法官不算数的传统参与诉讼的方式,已经逐渐被云法庭”“云执行”“云送达取代。一说起,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合肥法院事实上却只干了一件最简单的事,那就是让群众参与诉讼变得简单再简单一部手机就能打官司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且公平正义看得见。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法院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全市法院不断完善诉讼服务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案件查询、诉讼费缴纳、远程视频接访、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委托鉴定、保全查控等20余项服务,切实让民众感受到掌上解纠的便利。以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互联网+调解建设,全市842名调解员及140个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成功率50.04%。合肥中院自主研发诉讼风险智能评估系统,当事人通过合肥中院微信公众号就能对自己诉求完成风险评估。全市法院推行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调解成功率94.33%。建立线上警民联调司法确认平台,司法确认公安机关调处案件1454件。近年来,全市法院公开裁判文书180567份,进行庭审直播 42809次,公布案件信息51710次。一个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合肥法院将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把回应群众期盼、突出群众满意作为最终工作落脚点,将送服务、减诉累、办实事、解民忧作为司法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检验成果,不断深化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新举措,以党史学习教育新成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责任编辑:王嘉惠
网站声明关于我们投稿信箱联系我们